調查的迷思Ⅲ:破解閱讀率 誰讓報紙重量不重質
林照真  2004-10-20

看報紙免錢,台灣獨步全球。然而免費報的背後,卻是台灣報業的慘烈殺戮戰。尼爾森公司主導的「閱讀率」調查,逼使各大報惡質競爭、短線炒作,但卻犧牲內容品質。


看報紙免錢,台灣獨步全球。

然而免費報的背後,卻是台灣報業的慘烈殺戮戰。

尼爾森公司主導的「閱讀率」調查,逼使各大報惡質競爭、短線炒作,但卻犧牲內容品質。

在台灣,看報紙可以不必花錢。不論是在早餐店、一般餐飲店、加油站、診所、麥當勞、學校、公車、計程車、捷運上,都有報社免費贈送的全份報紙,或是濃縮版的贈閱報。

「台灣到處充斥免費報,全世界沒有其他地方有這種現象,」《中國時報》業務執行長胡鴻仁無奈地說。

贈閱報背後,是台灣報業一場從未間斷的「流血戰爭」。因應台灣擁擠的報紙市場,各報社競爭愈來愈激烈,利潤愈來愈薄,但贈報活動從未停止。

在這個議題上,《自由時報》拒絕接受訪問。中時發行部總經理謝茂旭則坦率地說,各報社每年送出的免費報加起來最高曾達五十萬份,共達十幾億的額外費用。即使現在報社間均已是削價競爭般慘烈,卻每年還是送出二十萬份的免費報。「目的就是為了尼爾森閱讀率的調查,」謝茂旭的表情有點哭笑不得。

尼爾森的媒體調查並非以有 費報(指讀者必須花錢購買)為調查重點,不但報紙如此,免費贈送的「東森購物型錄」也於今年第二季的「媒體大調查」中,在月刊類雜誌中,排名第一。

《聯合報》副社長張漢昇痛陳尼爾森的「媒體大調查」只是調查閱讀率,根本不管是不是有費的報紙,這對以訂戶為主的報社相當不利。在某家報社長年贈報增加閱讀率後,其他各報不得不跟進,「尼爾森的調查已經讓平面媒體的運作走偏了,」張漢昇指出。

這項遭報紙媒體指控的「媒體大調查」,是一份由尼爾森公司執行達十六年的商業性調查。雖然以「媒體調查」為名,但問卷內容除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網際網路、戶外媒體、電影等媒體項目外,更包括個人用品、食品、設備、個人投資理財項目、個人金融商品、現金卡、計畫購買產品、酒類產品、嬰兒產品、家庭設備產品、旅遊休閒活動、無店舖通路購物與受訪者基本資料等多項問題。完成一份面訪問卷大約需要五十分鐘至一個小時。以報紙為例,尼爾森的「媒體大調查」資料完成後,分別賣給報社與廣告客戶。由於這項媒體閱讀率資料為國內僅有,廣告公司的預算就是根據這份調查數據做安排,而廣告又是報紙的命脈,這個商業邏輯迫使平面媒體無法忽視尼爾森的影響力。



樣本數少,調查失去意義

加上台灣的媒體競爭過於偏重發行量,並不在「質」上較勁,以致強調量化的閱讀率數字,就變得愈來愈舉足輕重。因為尼爾森的調查影響很大,調查方法與樣本數都是關鍵。報社表示,尼爾森每季調查資料約一千八、九百個樣本中,「昨日有閱報人數」約是九百餘人,只佔調查人口一半。這九百餘人再一一去調查看的是哪一份報紙時,人數就更少。一般大報一季的閱報樣本人數僅二、三百人,財經專業報紙大多僅十餘人。「不小心多問一個,報紙的排名變化就很大,」張漢昇表示。

《蘋果日報》自去年五月加入競爭後,較無採取贈報手法,但《蘋果日報》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曾孟卓,也認為尼爾森的調查樣本數並不足夠。曾孟卓談到,因為香港是一個城市,所以這個問題在香港並不嚴重。但是台灣被分為十餘個地區,因為樣本數不足,有些地方只差二、三個人,結果就差很多。而尼爾森調查採取「面訪」方式更受到質疑。張漢昇說,他相信尼爾森的抽樣不會有問題,但問題會發生在實際執行上。「訪問受挫時,訪員一定會訪問最容易接受訪問的,這是合理的懷疑,」張漢昇說。此外,中時與聯合報系都提出樓層受訪比例不符合母體結構的質疑。中時認為在都會區二樓根本進不去,聯合報也認為二樓以上會受到管理員、電鈴、對講機擋住,以致一樓受訪比例偏高,已經與母體結構不符。更可看出此一調查已出現缺口,使得一樓易因贈閱等因素而影響閱讀率。

尼爾森公司對此鄭重否認。尼爾森媒體研究總監滕青芬指出,這項調查絕對沒有報社所言「一樓比重過多」的問題,今年一至六月一樓樣本比例約為四一%。如果管理員拒絕訪問,訪員會在住戶出門時向住戶說明,並請求到家中回答問卷,「訪員絕對不會在街上攔著人問,」滕青芬強調。

同時,滕青芬說,尼爾森為維持樣本的真實性,每一個訪員都有督導員隨訪,回來的資料還要經過一○○%的電話複查,另有二○%將派員依據原路線再走一次。



閱讀率不等於發行量

但是中時、聯合各報社仍然質疑複查的執行程度,也懷疑問卷過長必然影響問卷品質。特別是在都會區,已無多少人有空回答一個小時左右的問卷,因而拒訪率必然提高。滕青芬說明,任何調查都會有拒訪,根據隨訪的經驗也感覺拒訪的比率比過去高,但尼爾森公司從未統計拒訪率,自然無法提出數字。

尼爾森後來還是請統計師計算拒訪率,在不包括「不開門」、「不在家」等因素,「成功接觸卻仍拒訪」的比率,為一四%至二○%之間。

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指出,拒訪的部份應該被討論,否則該項調查會被批評過於粗糙,有關拒訪的分析可以幫助確認,整體訪問是否出現系統性的偏差。

另一個爭執重點是發行量與閱讀率之間的關係,在調查公司與報社間,至今仍無定論。曾孟卓認為,發行量與閱讀率應該要成正比關係,根據《蘋果》經驗,尼爾森的調查數字與該報發行數字相差不遠。但中時與聯合均認為結果差異很大。《聯合報》認為,《聯合報》以訂戶為多數,他們不解為何發行量穩定,但閱讀率卻一直下降?

《中國時報》更曾去函尼爾森要求說明,從五大超商實銷資料(POS)得知,該報今年第二季較第一季成長三六.一一%,但尼爾森的調查卻指出中時的市佔比率較第一季下跌七.八%,差別太大。

有關閱讀率與發行量之間的關係,滕青芬認為,媒體大調查是調查閱聽眾有無接觸到媒體,「閱讀率與發行量間,絕對不是等號,」滕青芬說,這是因為中間有個傳閱效果,這種傳閱效果很難以量化做判斷,就會影響最後的閱讀率。

令人遺憾的是,多年來尼爾森獨佔媒體的閱讀率調查,但一季三個月就公布調查結果的方式,雖然符合雙方規定,卻反而促使報紙追求短線炒作。張漢昇說,尼爾森閱讀率的調查不但沒有增加報紙對市場的了解,反而讓平面媒體的競爭更加惡質化,本來媒體應在內容上多多競爭,現在也要比誰撒出去的報紙多。「尼爾森閱讀率的調查等於是引導大家作弊,」胡鴻仁也同意這個說法。

更重要的是,各大報社無疑更有責任去解決競爭惡質化的問題,並釐清「質報」與「小報」的差別。舉凡國外辦報者都抱有小報閱讀率自然高於質報的平常心,但台灣因為質報與小報在內容上未拉開距離,在惡性競爭的關頭上,才會出現報紙既想當質報、又希望閱讀率很高的矛盾心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