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傳播? 以功能來看:share meaning, transport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telecommunication。分層級來看:內向傳播、人際傳播、團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國際傳播、非語言傳播。
傳播的過程/結構 Lasswell的線性模式: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Berlo以圖示,提出SMCRE模式(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 effect)。課本裡提到更細節的製碼(encoding)與解碼(decoding)和回饋(feedback)。Rogers則追加了feedforward與noise的觀念。
傳播的功能 Lasswell:監督環境、形成論壇/民意、教育。Wright:娛樂。不過,有時傳播也會引發非預期的非正面的效果(dysfunction)。
影響傳播的元素:語言、心理、社會、文化


人類傳播(human communication) 傳播活動是人類生活的一個中心點。傳播學肇始於50年代,先不論其是否為一科學,只要能解決人類生活問題即可。人際、機械中介、大眾傳播是三種主要的傳播方式。
人類傳播歷史階段
語言:語言與文字孰先孰後?人類聲音始有意義,要等至視覺符號定位之後
文字:起源於圖像記號,演進因素為城市鄉鎮興起及學校的出現
印刷:1450年谷騰堡風雲、報業出現
電子:始於1840年,微電子科技(1847)掀起數位化風潮
媒介(傳播科技)形式演變
報紙:紀元前59年,中國阺報、羅馬每日新聞是最早NP雛形。1602年安特衛普發行第一份正式報紙。瑞典1766新聞自由討論。1833年第一份量報NY Sun。通訊社出現。
雜誌:1936年亨利‧魯斯創辦Life,以圖為主。
電視:1839年電子傳播開始。照相技術、真空管(Radio,TV)、映像管、無線電。
電腦:1947年電晶體發明正式進入數位時代
衛星:1970年代衛星發射進入商業使用。
傳播的趨勢 / 變遷
直接變成間接
無組織變成有組織:有組織代表專門技巧 / 能、自主性 / 公共服務
非意圖的變成有意圖的

口語傳播

傳播起源於洞窟壁畫、岩畫,學者殷尼斯提出的時間/空間媒介概念。
傳播學兩大傳統: 1. 始於1636耶魯大學,目的在訓練傳教士,開設演說及修辭。 2. 1910歐美的大學英語系分出演辯系,且美國州立大學誕生,主要培養技術人才,有別於長春藤盟校的精英教育。1997重新定位(NCA),不論是Speech Communication or Communication Study都通稱為Communication。
演講學興起的四大原因。Plato演講的五大要件;Aristotle演講三要素。
口語傳播(speech communication),希臘史詩即用此方式流傳,直到文字的出現;而中國則是自先秦開始,口語傳播已達黃金時代,且兩者幾乎同時發生。
中國傳播 / 報業史、新聞專業

大眾傳播

傳播學的知識傳統:口語傳播&大眾傳播。
背景:1844電報發明,開啟電子傳播紀元,揭示大眾傳播的來臨;1922鐵達尼沉沒,無線電始肩負公共服務責任,因此媒體成為社會共有財產。同時,工業化與都市化與日俱增,北歐移民極欲融入美國社會,卻又心生故國鄉愁,因此出現許多以移民母語為主的報紙,傳播成為主要力量。另一方面,電影於19世紀興起,將美國文化帶入社會大眾之中,直到20世紀,媒體的角色方引起反思。
大眾傳播五大學派:
芝加哥學派(The Interpretative School): Dewey,實用主義者,不過問背後的哲學定義,而是將重點放在實踐層次 / orgnized intelligence / 主要觀點是明白確認出媒體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而非媒介效果
行為學派(The Behavioral School): 實証主義 / 重商傳統 / 宣傳技術 / 民意研究 / Payne Fund / Lazarsfeld親身影響 / Schramn新聞傳播教育 / 多屬於行政性、應用面、臨床的研究,少學理上的基礎
批判學派(The Critical School): 法蘭克福學派的Horkheimer,Adorno、質疑社會現象可以化約為數字表達,缺乏數字背後意義的探討
多倫多學派(Mata-history School):企圖從巨觀層次觀察媒介歷史,推衍出某些規則 / Innis:土產假說(staple hypothesis)/ McLuhan:科技決定論
文化研究學派(Cultural Study):分為美國媒介研究及英國文化研究(伯明罕學派),前者由人文觀點加上文學批評,探討媒介現象(傳播如何服務工商業);後者則是從傳播的角度來觀察社會,除了媒介生產的文化產品之外,更密切地關注社會及政治現狀



文本與再現

英國「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除文化產品本身,更藉此了解社會文化、政治現狀,之後加入社會學觀點,走出與美國不同的取徑
美國「文化」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分析文化產品本身及其通俗化性質、效果
Marshall McLuhan,新文學批評方式,只要涉及文本皆可成為分析對象,非單指文學文本
James Carey,在美國計量科學當道之際,此人是唯一的例外。將整個傳播視為文化,因為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非只是電訊、報紙般的傳遞,就如同儀式般日復一日必須進行的
John Fiske,以歐陸符號學為分析觀點,但不包括意識型態,將大眾傳播的範圍延伸至通俗文化,理由是因為通俗文化在時序上的安排,實際上是受限於媒體的流程配置,如:15min廣告一次
英國文化研究歷史脈絡
1. 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造成社會變遷,都市化興起
2. 二次世界大戰後,傳統社會改變,勞動階級成為社會組成的主要分子,精英教育轉為成人教育
3. 資本主義的出現造成:(1)勞工階級的力量激增(2)英國轉型為福利國家(3)冷戰時期,英國文化研究延伸為對國際形勢的關懷(4)通俗文化的流行
四位開創者
Hoggart,研究勞動階層接受成人教育所產生的變化,且媒介內容也隨之調整,因為報紙普及是來自工人階級識字率的提高,社會累積足夠的讀者,所以藉著分析工人如何接觸小報、漫畫,以及休閒活動使人際互動有了談資,發現英國勞工階層是相當多元的。
Williams,由馬克思而來,不重文本細節,而是文本中的思想與學術的關係(學術亦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生的),因此文學並非真空產生,多少帶有社會文化影子。之後轉至社會運動,將文化定義為日常生活而非精緻文化,是以單一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為主,而不是如同美國試圖找出社會生活的通則性,允許多元差異。
Thompsom,反對純粹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但仍同意衝突是常態,各生活方式是相互競爭的,承認各階層有自屬的文化。此外,其研究也影響了後來莫利的接收分析。
Hall,文化研究集大成者,屬於意識型態的分析,認為生產機構/者都有意無意地加入自身的意識型態,因此媒介真實不過是真實的一種版本而已 。
文化研究兩大知識源流:符號學&社會學
補充:文化研究是來自英語研究(English Study),印度首先成立,呈現出迥異於英國的殖民地觀點,英國大學才開始注意到英語研究的重要,進而體認到英國的國家認同問題,導致文化研究再深入探討語文與國族之間的關連,開啟文化研究的濫觴



製碼與解碼

社會真實與媒介真實的關係
1. Lasswell模式:線性傳播
2. Shannon & Weaver模式:電訊傳播
Hall:製碼與解碼
背景:對美國實證研究不滿,此文(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elevision Discourse)標記了英美傳播研究分道揚鑣的開始,人類傳播並非如線性單純,如米德「鏡中之我論」就已暗示(1)單就製碼已經是一複雜過程。此外(2)閱聽人是有主動詮釋權的,(3)訊息非自然產生,而是一種製造的過程,以上都推翻了北美觀點
內涵:傳播要素背後的社會關係亦須考慮(見講義)
分析傳播的幾個觀點:
1. 外延意義/內涵意義
2. 開放文本,文本多義性、定錨、優勢/封閉文本,文本只有單一優勢閱讀可能
3. 解碼方式:優勢 / 協商 / 對立
4. 符碼:技術 / 書寫 / 象徵
媒介真實如何可能? 技巧(記者)、引用資料、表現事實的語態(ex.不自覺的推論)、細節(也許無關重點)
左右文本的四項因素 製作人、閱聽人:(1)體制(2)跟媒體有關的社會關係,ex.廣告商(3)媒體背後的操縱者,ex.報老闆(4)記者和消息來源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