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轉載)本文在闡明Mosco所著《傳播政治經濟學》中
傳播政治經濟學所欲研究的三大範疇之一
「結構化」的理論整理


本文轉載自傳學鬥電子報170期

狡兔多窟--傳學鬥內部讀書會

讀本:
Mosco, V.著,馮建三,程宗明譯,《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
,(結構化)

傳政經見縫插針 結構化左右逢源


面對資本主義發揮統合力量、將世界瘋狂貼上標價求售(商品化),或並透過產業整合、與民族國家合縱連橫(空間化)的態勢,傳政經可喜地並未落入結構馬克斯的悲觀,而本著對動態過程與歷史變遷的關注,反而在季登斯所析論、關於結構與行動的雙元性中,發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實踐的潛力。出於對「權力」的警覺,傳政經選擇了「階級」、「性別」、「種族」三個主要的社會類目做為分析基點,而在整編與對抗、主流與另類之間,思索傳播的意義與定位(結構化)。

過去嘗由生產工具的有無來定義階級,而今除了財富與收入,文化資源的等級也允許我們對階級的形成有著更寬廣的觀照。儘管權力菁英發動去管制、私有化、自由化的「結構調整」,已使得人民的資訊公民權蕩然無存,而傳播科技與權力相幅合,也增加了工作的強度與風險,重以自由多元主義者對霸權生產與再生產機制之默許,階級幾乎便形同傳播資源的多寡,也決定了人們在媒介上聽到的聲音,然而傳政經對此卻不灰心,對於「自在」到「自為」的另類可能抱持著期待。

至於性別,可歎的是如此重要的類目,過去在傳政經領域卻似乎長期缺席。雖說對於「無產階級中的無產階級」,並非毫無關心,然而對於社會再生產、以及抵抗的形式,傳政經也正摸索著適切的方式、與女性主義建立起共同對抗資本主義的合作關係。而種族,除了關係到社會中資源的近用與衝突,也與帝國主義、國際分工的形成有密切的關連。而在傳統的階級分析之外,如何納入性別、種族,甚至其他社會類目為考量,都將是未來傳政經處理「結構化」時須加斟酌的課題。

傳政經或許較偏重階級分析,卻並不意味著、排拒與其他運動結盟的本質取向,相反地,注重社會動能與社會行動的傳政經,雖然對各式新興社會運動企圖與傳統社會運動尋求斷裂的現象頗感惋惜,卻仍保持開放的態度,更相信透過內部民主以對外抵抗的可能。而無論是「新世界資訊與傳播秩序」企圖將傳播納入基本人權的努力、公共廣電制度的倡議,民權、女權運動對廣電運動的影響、非營利組織與資訊權、隱私權的關切,都可視作是社會運動與傳政經互相挹注的例證。

而赤裸裸的暴力宰制之外,為統治當局謀取共識的霸權也是傳政經戒慎的對象。過去的封建勢力或透過杜撰的傳統來維持統治的正當性,然而當前的個別化趨勢,似乎也正削弱著各社會類目集結以行動的力量。不過傳政經的使命,就是要質疑支配的型態:物質豐裕的保證對多少人仍是空頭支票?下滴理論所謂的長期裡會不會一切都緩不濟急?而故做全知與客觀的知識姿態是不是只是無所用心的鴕鳥心態?總之,在解放大業完成前,傳政經的歷史將永遠不會有終結的一日。

以「結構化」概念檢視當前台灣社會,一方面,以新右派意識型態馬首是瞻的政策取向固然令人憂心忡忡,但另一方面,社會運動與社會參與也從未死滅。對於未來,傳政經固然不該對於另類霸權的建立過於樂觀、卻也不該對於日益惡化的傳播環境流於悲觀。總是「凡存在的必然合理,凡合理的必然存在」,有機知識份子如何在階級、性別與種族的社會類目之間,在反抗霸權與參與社會運動之際,保持充沛的想像力與行動力,都該是不斷得再思考與再更新的嚴肅課題。


Our Questions:

1.結構化的分析基點為何?如何在整編與對抗、主流與另類之間,思索傳播的意義與定位?

2.階級幾乎便形同傳播資源的多寡,也決定了人們在媒介上聽到的聲音,結構化分析如何打破此限制,在資源的分配和媒體的近用上做出貢獻?

3.結構化分析在傳統的階級分析之外,如何納入性別、種族,甚至其他社會分析類目?

4.有機知識份子如何在階級、性別與種族的社會類目之間,在反抗霸權與參與社會運動之際,保持充沛的想像力與行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