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小小孩第一次與友伴接觸,因為語言的發展尚未成熟,不太會跟友伴溝通,動手直接搶是最快速的方法,雖不文明但卻是互動的第一步,偶爾也會見到雙方僵持不下,大打出手,需要大人立即的介入;再者,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雙方剛開始有良性的互動,但最後總以爭奪收場,握著共同想要的玩具,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向大人發出求救信號(大聲尖叫),最後看誰能獲救。別小看這些小小的爭執,這些都是孩子友伴關係發展必經的歷程。 

處理孩子紛爭的方式 
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面對並介入孩子之間的友伴爭執呢?大人介入時,可先詢問當事者各自的堅持,提供建議;接著,幫他們找到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之道,並在大人的陪同下完成輪流或交換。這樣的妥協對小小孩來說並不容易,一旦他們都能遵守並完成任務之後,一定要給他們讚美與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很棒。 

若孩子的語言發展已趨於成熟,可先觀察孩子們自己的處理方法,因為每個孩子的經驗不同,他們會討論出「彼此認為公平」的方法來解決,這時,請尊重孩子們的想法,這或許不是大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方法,別擔心,他們未來還有機會學到其他不同的解決之道。 

處理爭執是社會化歷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對於「爭執」亦有自己的想法與處理態度。有的孩子從不與人爭執,喜歡和平的遊戲,寧願自己吃虧來成全別人;有的孩子則是為爭執而爭執,有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享受贏的快感;也有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很能接受理性的溝通,很多時候,他只要對方的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彼此間的深仇大恨。 

無論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類型,在這個群居的社會之中,他們都必須學習與人相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化的歷程」,孩子們學習如何應對進退、如何表達自己並尊重別人。 

介入幼兒爭執重要原則 
孩子們的友伴關係很微妙,或許前一分鐘他們惡言相向,但下一分鐘他們卻握手言和,別因為孩子們的爭執而傷了大人的和氣。 

由於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觀點不同,因此,對於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但這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當家長介入處理問題時,「對事不對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相信孩子們一定能從你身上學會更好的解決問題之道。 

原來如此!嬰幼兒遊戲行為放大鏡 
 
http://parent.kimy.com.tw/new/article.aspx?id=4671
 
影片中的兩個孩子,語言發展已趨於成熟,他們能夠運用簡單的對話堅持自己的想法、尋求對方的同意或說服別人,例如,他們會說:「我覺得這個比較好,我想要這個。」「這個比較好切,我們交換好不好?」「我玩好了再換你。」這些語彙也都是藉由每一次孩子與友伴發生爭執時,大人們所提供的一些小建議,日積月累,熟悉之後才能運用自如。 

過程中,不僅是孩子在學習,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同時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境,最難處理的狀況莫過於親戚間孩子的糾紛、鄰居與朋友間孩子們的爭執或是孩子班上同學之間誰不跟誰玩的微妙關係。就像影片中出現的狀況,你一定也有類似經驗,可能是大人們聚會中的一個小插曲,也可能出現在社區的遊戲室,要如何拿捏自己的處理方法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面,解決孩子之間的爭執又不傷大人之間的感情。 


-----
引用奇蜜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